青软集团副总裁 金澄
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陆续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深化产教融合的相关文件,不断赋予产教融合更丰富的内涵和重要使命。中教全媒体作为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的坚定助推者,围绕产教融合企业的实践探索路径,宣传其产教融合的相关模式、相关做法以及优秀经验与成果,特别开设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公众号,一同探讨产教融合的发展之路。本期我们邀请到的是青软集团金澄,为我们讲述青软的产教融合之旅。
采访报道 / 中教全媒体 张晓蒙
深耕产教融合 助力人才培养
中教全媒体:请您简单的介绍一下青软集团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情况。金澄:青软集团成立于2006年,至今已有17年的发展历程。与大多数产业中的公司参与产教融合不同的是青软在这17年的发展中就专注做了一件事情——围绕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与学校进行深度产教融合的方式,为产业进行人才的培养与供给。也就是说,产教融合是青软从成立至今最核心的业务内容。当然,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变化,青软也进行了多次业务模式的调整迭代。从最初的招收学生并针对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对学员进行能力培训,到现在与院校逐步建立起了包含专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建,提供平台实训室等数字化教学产品,以及与产业端合作并为其提供定制化人才培养与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等。青软之所以将产教融合作为企业的核心业务内容,其根本在于我们看到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和发展之间所存在的不匹配问题,并且我们认为这种不匹配的现象是会持续存在的,主要是由于产业一直处在不断地快速发展变化中,尤其是数字化相关的产业。随着数智化时代的来临,一些传统产业也会随之进行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并且需要人才具备应对产业快速迭代的能力。为了解决这样的不匹配问题,青软选择了站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青软的使命:推动教育与产业无缝衔接。所以青软希望通过我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真正将高校与企业两端紧密的连接起来,采用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模式,构建更加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规模化的培养体系,建立精准人岗对接通道,真正的拉通高校人才培养和产业人才获取环节。经过十几年的深耕,青软在产教融合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在产教融合领域布局全国,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四大基地,其中包括青岛总部基地、长三角基地以及大湾区基地(中山基地和东莞基地),通过这几个基地,辐射周边的高校和产业,形成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模型。除此之外,青软在全国还有接近20个办事处、区域销售组织和研发交付中心,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加贴近所服务的高校和企业,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形成基地之外的研发、交付能力体系的构建。多年来,青软在产业学院共建、专业共建、平台实训室等方面已累计服务了超过500余所高校和6000余家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的在校生规模达到3万人左右,累计为产业所输送的人才超过7万人。中教全媒体:为什么青软要坚持做产教融合?在这么多产教融合企业中能够脱颖而出,青软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又真正为高校解决了哪些问题?金澄:青软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业务模式在不断迭代深化,但核心是一直不变的,这个核心也成为了青软的竞争优势,那就是:把产业的技术、需求和资源,转化成支撑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研发的能力。为了能够持续有这样的能力,青软也在不断地深化服务高校及企业的路径与方式。最初青软与高校进行专业共建合作,把我们的产业师资团队积极融入学校,与学校联合进行整体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从每一门课,每一个实践环节,到相应的项目实践案例,青软都进行了深度参与。随后,青软有了数字化平台和实训室产品,就通过数字化手段,不断将平台、实训室所涵盖的内容进行更新迭代,这个过程就要求青软要不断地与产业相连接,将产业中的技术、需求和资源进行转化,使其成为高校能够利用的人才培养教学资源。通过这样的做法,青软也找到了自身的定位——要成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集线器、转换器和变压器。学校所进行的人才培养不仅是面向某一个企业的需求进行,而是需要满足某个行业所涵盖的大多数企业的需求。这也就需要将不同企业需求进行整合。而整合后如何才能应用于教学,那就需要借助转换器,将企业的需求转换成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因此,青软一方面与产业链接,了解产业最新变化趋势,整合不同企业的用人需求,分析共性并将其提炼出来。另一方面与高校链接,发挥多年来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研究和优势经验,使整合需求能够真正符合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并可以使其产生1+1>2的效果。整个过程中青软所具备的能力以及发挥的力量也是青软多年来持续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中教全媒体:青软又是如何确保在产教融合中持续担任好集线器、转换器、变压器角色的?金澄:为了能够保证业务能够有序进行,青软培养了三个专业化团队,包括研发团队、教学团队以及解决方案团队。其中研发团队包含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及实训室产品的开发以及内容研发两部分。教学团队则是深度参与院校合作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解决方案团队是为高校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的团队,包括运营服务等。总而言之,青软是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去做产教融合这件事的。中教全媒体:就目前的产教融合工作而言,青软为学校带来的价值有哪些?金澄:从价值角度来说,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培养出产业真正所需要的人才是学校的核心任务之一,所以帮助学校能够培养出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产教融合企业的核心任务。其最终的检验标准就是学生的就业率。那通过我们与院校建立合作之后,数据显示合作后的高校在专业对口就业率、高薪就业率等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二,高校专业建设与内涵建设的提升。青软帮助学校构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体系、内容,帮助高校与产业资源进行衔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教学模式的创新等,这些积累都会使学校在专业建设以及内涵建设方面得到有效提升。这些提升最终也会在各种奖项上得以体现。第三,学校专业师资团队能力的提升。作为企业,青软不能替代高校教师去上课,但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支撑高校老师将专业课上好,将学生培养好。因此,青软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师资培训工作,通过专业化运营服务团队与老师们一同探讨,帮助老师了解产业技术,并且将产业内容与项目案例结合,融进教学过程中,与老师共同打造具有产业特色的教学课程。中教全媒体:青软在探索产教融合的这条道路上遇到过怎样的挑战或者困惑?金澄:产教融合一直处在延伸和发展之中,2006年青软成立的时候并没有产教融合这一概念,只是在当下的这个时间点回首发现十多年来青软一直在做的是产教融合。站在青软的角度而言,我们认为产教融合是需要专业化团队参与来做的一件事。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企业已经意识到像青软这样的专业机构所能提供的价值。国家层面,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诸多关于产教融合方面的相关支持政策。我们希望未来国家能够出台更加精准的支持政策,更好地提升高校和企业两端大力投入产教融合的驱动力,最终能够形成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中教全媒体:青软有哪些产教融合的成功案例可以分享?金澄:青软主要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做产教融合,不同学校的合作模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也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成功案例,举几个例子,如2007年青软与青岛科技大学进行专业共建的人才培养,后续又进一步发展为产业学院共建合作。多年来,青软与青岛科技大学的合作也在不断地深化,双方积极探索更深度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积极创新更加符合产业需求的育人模式。通过合作我们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如2019年,双方合办的软件工程专业成功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软件学院的教学运行及管理体系被山东省教育厅认定成为全省校企合作的绩效考核评估标准,以及校企共同完成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评省级教学成一等奖。再比如,青软还进行了很多围绕区域产业需求深化人才培养的合作,如本科、高职类院校的产业学院的共建。青软联合山东科技大学、阿里、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政府,四方共建了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它是面向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所合作的产业学院;青软联合廊坊职业学院、华为三方共建的ICT产业学院,同样也是校政企共建共管,面向区域产业打造人才高地的新模式。此外,青软集团自主研发的U+平台,为聊城大学的教学过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U+平台不仅助力高校工程教育认证的数字化,还形成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借助青软U+平台和全流程的专家服务,聊城大学也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成果跟踪。青软还与中北大学联合当地政府、华为、山西鲲鹏创新中心,构建起“1平台4实验室”,通过“平台+内容+服务”的方式,打造政、产、学、研合作新范式,为山西省信创人才培养增势赋能。这些都是青软在平台实训室产品方面与高校进行深度产教融合的案例。再比如,将新兴技术与创新模式结合的创新训练营的模式,青软与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通过创新训练营的方式,融合了产业前沿技术及软硬件结合、多学科交叉的项目案例,为学生提供2-3周或者1个月左右的短期实训。通过训战结合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实践开发能力进行培养,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中教全媒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软集团对于未来产教融合的探索方向是什么?金澄:未来青软始终将为产业培养并提供人才作为目标。作为产业和高校之间的桥梁,未来也会不断深化服务校企两端。深化服务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更加深入产业,积极将产业端的合作伙伴拉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各种环节和场景中。为了能够使其更好融入,青软也将会设计出更多的实训场景,通过场景的创新,从产业端获取更多的资源、能力和需求,与青软现有的人才培养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目前,我们经常会看到供需两侧存在结构性用人矛盾,青软认为,其出路在于我们一定要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场景、环节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青软所提供的数字化平台、实训室产品以及各项服务,将两者进一步拉近,从而形成一个以人才为基础,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模式。联系人:青软集团李老师
研修班通知|高校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研修班将于11月30日-12月1日在桂林举办
↓↓↓